mindwind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摘要:琢磨下与金钱的关系
投资理财到底是什么?这不是一门硬科学,而是一种软技能。这本书既不讲知识,也不讲技能,而是关于如何看待这件事。
…
有两种事物会影响每一个人,不管你是否对它们感兴趣——金钱和健康。
人生中,往往会给予前者更高的权重,事实也是,前者贯穿一生的时间更长,而直到后者出现问题时,也许才会意识到后者的权重不足,从而重新平衡二者。
投资理财中很多是关于道理的知识,但掌握的知识再多,拥有再开放的心态,和真正经历不确定和恐惧的力量是完全两回事。所以,作者认识到这个道理:没有人真的对钱失去理智,但决定你跟金钱关系的,不是你的智商和知识,而是你的行为。
回顾股市的历史,特别是号称成熟市场,拥有百多年历史的美股,我们可以从书中读到大萧条时期人们失去一切的心情,但很难感同身受,更何况那一代人亲身经历后留下的情感创伤。1894年出生的格雷厄姆和1930年出生的巴菲特,前者对股市长期保持悲观预期,而后者则正好相反,虽然巴菲特说格雷厄姆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人。
格雷厄姆是一个拥有足够智识、理性且掌握丰富投资理论和实践知识的人,但也难以抹去这份悲观主义。同时代巴菲特的父亲显然更甚,终其一生在为美元一文不值做出准备,这就是时代的亲身经历不同带来的印记。
…
投资,始终与风险相伴,其中运气是一个非常重的权重因子。
相比格雷厄姆,巴菲特出生的时机运气就好得多,等到他大学开始投资时大萧条结束了,二战也结束了。和巴菲特同时代的人也很多,但也只有少数人能取得投资的成功。我们今天知道芒格和巴菲特这对CP,但其实最早的伯克希尔还有第三个合伙人——里克。为什么后来我们没有听过了,在1973年的熊市中,里克杠杆炒股,2年中跌了70%,为了还钱,他只好以每股40美元将伯克希尔的股票卖给了巴菲特,就此出局。巴菲特后来如是说:
查理和我,我们两个一开始就知道我们将来一定会极其富有的,所以我们一点不着急。里克跟我们一样聪明,但他着急。
里克除了运气不好,能收获的教训是不要因为一次失败而全面崩溃,要能持续前进等到好运降临。而每次熊市,人们总是抱怨持有太多股票而没有现金,但在牛市则相反——“没有人愿意持有现金,人人都想拥有快速增长的金融资产。在牛市中,假如现金的回报率是1%,股票的回报率是10%,这9%的差距每天都会折磨你。”这种折磨容易让人着急,一着急行为就可能变化,而运气会成为行为的放大器。
这类放大行为历史上有个著名极端案例,交易员杰西·利弗莫尔,在1929年股市大崩盘的一天,他通过杠杆做空赚到了大约相当于今天的30亿美元,在股市最糟糕的一个月内,人们纷纷破产,他成了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从此后,他更加自信和膨胀,下注越来越大,4年后再度破产,几年后自杀。
…
财富是什么?书里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国外有一名歌手花钱大手大脚而几近破产,于是她起诉自己的财务顾问。顾问表示:“如果你花钱买了东西,那么你最终只会拥有这些东西,当然不会有钱了。这道理还需要我告诉她吗?”人们想成为百万富翁,真实的意思是:我想有一百万随便花。隐含的意思是,这一百万会一直有。但讽刺的是:
财富是你看不见的那些东西,没有被花掉的收入才会成为财富。财富存在于你尚未做出购买决定的时候,它的价值在于它为你提供的选择、灵活度和成长空间。
当消费超出了物质生活水平所需,多余的部分叫炫耀——一种通过花钱来展示有钱(或曾经有钱)的方式。当你期望积累财富,要么增加收入,要么减少开支。“当你的欲望减少,开支就会减少;当你不再关心别人怎么看你,你的欲望自然就会减少。”
…
回顾投资的历史会很容易发现一个简单的方法,也是现在主流推荐给普通人的投资方法——投资指数并长期持有。任何一个有足够长历史(大概要30-50年)的综合指数,回顾其历史都会发现它涨了很多倍,只需要做到一直长期持有就能获得投资成功。表面上看起来就是如此,但你知道当市场暴跌,且持续下跌数年(数年的跨度在历史上可以是1-15年)依然坚持长期计划有多难吗?
投资的成功需要投资者付出相应的代价,但衡量这种代价的不是金钱,而是波动、恐惧、怀疑、不确定感和悔恨——如果你不是那个直接面对它们的人,这些代价都容易被你忽视。把市场波动看作要支付的价钱,这种心态可以让你坚持一项理财策略足够久。
最优的投资决策都是事后回顾才能找到的,而事前你只能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一种对自己合乎情理的策略,才可能是自己在面对恐惧时能坚持下去的策略。投资世界的很多事情永远在你考虑的计划之外,所谓“风险就是在你觉得自己已经考虑周全时被遗漏的东西。”
…
你如何看待金钱?你想获得多少财富?你如何选择投资理财方案?在金融领域,聪明的、有见识的人可能意见各有分歧,方案大不相同。因为人和人不同,目标和愿望不可能能完全一致,甚至我们自己都很难预料到自己未来的想法。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财富观,调节好目标和行为。
大道至简,然,知行合一才是最难的部分。
写点文字,记录此刻。
微信公众号「瞬息之间」,既然遇见,不如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