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aser Image

mindwind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摘要:专注、极致、口碑、快


雷军先是一名著名的程序员,后来创办了小米,所以我对小米还一直比较有好感。买过很多小米的产品,但给我留下的印象却又感觉有些混乱。读完《小米创业思考》这本书后,倒是清晰了不少,算是重新认识了小米。

雷军创办小米后提出过一个著名的互联网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就从这七个字展开说起吧。

专注

早期的小米还是挺专注的,毕竟公司小,资源很有限。从早期定制安卓操作系统MIUI,到做好第一款手机,经过几年后手机业务迅速起量获得巨大成功。之后在手机之外开始发展出了很多其他品类的产品,让人形成了一种“小米杂货铺”的印象,这就显得不够专注了。

雷军解释专注是将有限的资源投入足够聚焦的业务线中,才有可能形成最大化的竞争力,拿出足够好的产品与服务。后来东西多了,良莠不齐,差异化和竞争力反而下降了,这种印象我觉着甚至影响到了小米的核心产品——手机。

之后,小米开始重新梳理业务战略,提出了“手机 x AIoT”的战略,反思不能为了追求GMV而不断扩大产品线,AIoT的产品线要围绕核心产品手机形成协同,共同构建智能生活,做小米价值的放大器。

战略聚集,重新引导了业务产品线的专注点。

极致

什么才是极致的产品?雷军说:“一是产品要惊艳,设计要惊艳,成本也要惊艳;二是超出了用户预期,真的能让用户尖叫。”

在实践中,“极致”有两重含义: (1)心智上的无限投入,不遗余力争取最好,做到自己能力的极限。 (2)无限追求最优解,认知触达行业和用户需求的本质。

从这上面第2点来看,我觉得小米没有做到。最优解,我理解是一种“绝对极致”,而我对小米产品的认识其实是一种“相对极致”——在同价位下,小米差不多做到了相对竞品的极致。所以,从消费者选购产品的角度来看,特定预算价位下,如果小米有这个品类的产品,我就能比较轻松的优先选择,而不用做太多比较。

口碑

小米的口碑问题真是一言难尽,分歧很大。

口碑是品牌策略,而品牌是装载了消费者“了解、信任、偏好”的心智容器。对小米这个品牌一度让我有些混乱,我买过的以前认为是小米品牌的产品,其实是分散在“小米”、“红米”和“米家”这3个品牌中,都是些不同品类、品位和品质的产品,而这些产品中体验最差的那个在我心中几乎定义了小米这个品牌。

这有点像木桶理论中的短板,“小米”、“红米”和“米家”本应是3个品牌,应该形成3个桶,装不同的产品,形成完全不同的消费者心智容器。但因为名字里都有个“米”,感觉起来都认为是小米的。雷军也在书里反思,不同的“×米”名字定义,事实上混淆了小米品牌的大众认知。小米从第一代手机定位高端旗舰机,走到现在反而要重走高端之路,这真的是品牌战略失误的一个巨大代价。

快,基本是互联网公司的一种底层认识和共通能力,这也是雷军应用互联网思维到制造业的一个自然延伸。

“快”是一种突出的系统能力,包括:洞察快、响应快、决策快、改善快。小米早期做MIUI时形成一个粉丝(极客)用户群体,容易做到和用户之间的快速反馈和改善互动。但如今的小米体量,更多是大众产品,大众里,沉默才是大多数。作为硬件产品消费者来说,和使用互联网服务的习惯完全不同。不喜欢反馈,也不喜欢等待改善,毕竟未来的每一代改善,对我来说都需要支付费用,而每一个待改善的点都是我的沉没成本。

不要给消费者制造沉没成本。

用“七字诀”小米创造了一种爆品模式,什么才是爆品?雷军如是说:“产品定义、性能、品质或价格与现有产品明显不同,大大超出用户期望并引发口碑热烈传播和热销的现象级产品”,是的小米的爆品不少,我体验过的产品有以下这些:

  • 电视(启动广告越来越长,不过价格确实香)
  • 路由器(默默的工作,没啥存在感)
  • 电饭煲(替代了更贵的东芝)
  • 空气净化器(除了冬季,其他三季都是花架)
  • 净水器(换滤芯方便多了)
  • 即热饮水机(配合净水器的)
  • 剃须刀(替代了更贵的飞利浦,关键是可以用水冲洗)
  • 电动牙刷(我最早的电动牙刷买成700,小米的价格让它瞬间不香)
  • 插线板(原来插线板也可以有颜值)
  • 充电宝(公司尾奖必备)
  • 循环扇(用了2年开始不循环了😂)

小米的产品体验真不算绝对极致,但确实有打动人的关键点。小米爆品是一种依赖大量销售,快速周转的模式,而且小米自我设限,硬件利润率不超5%。如今面对经济下行周期,快速周转可能失速,整个体系就会显得“利润盾”比较薄。所以,小米的产品倒是可以随便试,但看到小米的股票重回IPO价格的5折,反倒始终感到犹豫。

可能正如书里雷军所说,小米模式还要经历一轮盛衰周期的考验才能得到真正的验证。


写点文字,记录此刻。
微信公众号「瞬息之间」,既然遇见,不如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