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aser Image

mindwind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摘要:腾讯融资简记


对于腾讯,微信诞生以后的历史算比较熟悉了,但早期QQ的故事就没那么了解,所以翻开了这本《腾讯传》。这本书的写作立项于2011年,持续采访写作了5年,所以其QQ时期历史写的更细致,微信之后的反而比较泛泛。

书里故事很多,但感觉反差最大的是早期围绕腾讯股权的故事,腾讯算是近二十年股权回报最高的上市公司了,也曾经如此的被嫌弃。

失败的产业融资

腾讯最早期的创业项目其实非常不互联网,也不性感,为了生存下去,基本就是围绕通信产业接各种IT外包项目。QQ的诞生也是来自一个外包项目招标,幸运的是没中标(如果中标了,可能这个项目就不属于腾讯了),但他们还是把这个项目开发出来了,想自己先养起来,并模仿最早美国的ICQ,命名为OICQ。

OICQ第一版于1999年2月10日上线,负责市场的创始人曾李青说服前东家深圳电信出资60万,并提供服务器和带宽,以“联合立项”的方式参与OICQ的推广。静悄悄的上线,却飞速的成长,仅仅9个月后,QQ用户到了100万。这个小东西,胃口可大了,最大的消耗是服务器,那时服务器很贵(好几万一台,性能还不如现在的普通手机),腾讯早期靠接外包项目的收入已经养不起了。

事实上,当时腾讯公司的账上只剩1万块了,用户数还在快速增长。几位创始人也没有余粮增资,相比活不下去的痛苦,把公司卖掉更痛快点。马化腾的开价是300万,找了通信产业可能收购他们的公司谈了一圈,起码有6家公司拒绝购买腾讯公司的股份,接待过他们的企业都很难理解腾讯的无形资产价值,有的提出只能按腾讯“有多少台电脑、多少个桌椅板凳来买”形成对公司的估值,而给出的估值报价最高的才60万。

所以,最终腾讯没能卖出去,但缺钱的问题还在,这时早期的风投出现了。

互相壮胆的风投融资

当现金几乎断绝的时候,几位创始人都不得不腆着脸四处找朋友们借钱,深圳城里稍稍认识的人都被他们借了一个遍。至少有两位有钱的朋友分别借给腾讯20万元和50万元。马化腾向他们提出,能否用腾讯的股票来还债,他们都婉转地表示了拒绝。有一位甚至慷慨地说:“你真的没钱了,不还也可以,不过我不要你的股票。”

两位天使朋友错过了成为腾讯TOP股东的机会(按300万估值的话),用这笔钱撑到了一家专业的VC风投机构(IDG)出现,曾李青通过中间人找了IDG谈融资,答应若撮合成功,可以送他5%的腾讯股份。在IDG表达投资意向的同时,曾又通过另一中间人搭上了香港盈科,当时盈科想进入内地,投腾讯也许算是一次试验。

融资谈判过程还算顺利,但最终签字前两家都比较犹豫,他们都看不清楚,就互相壮胆,说一家投,另一家也跟投。“在最后时刻,提出了对赌条款,在协议签订后,先投一半的资金,在一年内须达到一定的用户数量,否则另外一半的钱就不给了”。腾讯只能答应。

这一轮融资,马化腾和曾李青给腾讯估值为550万美元,愿意出让40%的股份:

VC问:“腾讯凭什么值550万美元?” 马化腾答:“因为我们缺200万美元。” 马化腾后来解释说:“我们是按未来一年需要的资金来估算的,购买服务器加上发工资,预估需要1000万元,这样倒算出公司估值为多少。我们不愿意失去公司的控制权,所以能让出的股份,最多是一半。曾李青写的是200万美元,我咬了咬牙,又加了20万美元,因为还要送一些股份给两个中间人。”

这个估值方式非常接地气,毕竟当时的腾讯在美国找不到对标的公司,也看不见盈利模式,而按用户数估值的方式在当时应该还没有发明。

豪气的大股东融资

2000年4月腾讯上轮融资完成,不久后纳斯达克互联网泡沫破灭,从2000-2002三年熊市。

到2000年4季度,QQ用户数仍在惊人增长,而上轮融资的200万美元也快用完了,几乎全部用于购买服务器来支撑用户增长了。腾讯需要再一次融资,但这时候资本市场一片暗淡,原VC股东IDG先后投资的80多家创业型公司几乎全军覆没,迫切需要套现,而盈科状况虽然好些,但并不想继续追加投资。

QQ注册用户可能在半年内突破1亿,可是全中国却没有一个人愿意购买它的股份。2001年1月南非投资集团MIH来了,它的中国区业务副总网大为是在无意中发现腾讯的。

“我每到一个中国的城市,就去当地网吧逛,看看那里的年轻人在玩什么游戏。我惊奇地发现,几乎所有网吧的桌面上都挂着OICQ的程序,我想,这应该是一家伟大的互联网企业。在2000年年底,我接触几家想接受投资的公司总经理,发现他们的名片上都印有自己的OICQ号码,这更让我激动,想要看看这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网大为代表MIH来谈判,MIH很豪气,给腾讯估值6000万美元,条件是要求控股成为第一大股东,一年不到比上轮融资翻了近11倍。腾讯几位创始人的底线是不能失去控制权,没有答应。退而求之,老股东盈科全部退出,IDG退出大部分,MIH拿下三成多股份成为了腾讯第二大股东。

腾讯从此摆脱了资金短缺的困扰,到了5月QQ注册用户数达到1亿。

破发的上市融资

2004年6月,腾讯在香港IPO,每股发行价定在3.7港元,估值大约是2004年预期市盈率15倍。

作为一只高成长股,15PE的估值看起来很便宜,但即使如此,首日上市收盘时最终跌破发行价,市场分歧巨大,盘中换手率104%,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申购到腾讯股票的股民在第一个交易日就选择了抛售。15PE的估值说明当时的腾讯已经有了盈利,2003年营业收入7.35亿元人民币,利润为3.22亿元人民币。但超过七成的收入依赖当时移动梦网的SP增值业务,这也是市场分歧巨大的原因,不久后唯一的大客户就对一众SP服务商下达了“驱逐令”。

上市后,腾讯一直在做战略调整,力图摆脱对梦网的依赖,后来终于发现了自己的专属盈利模式——QQ秀等虚拟商品增值业务。这个模式自此贯穿了腾讯之后数年的众多产品,自这个盈利模式建立之后,即使在流动性最差的港股,此后十多年,腾讯的估值从未再被低估过(PE大多在25~60之间摆动),直到今天。

今天,一轮新的低谷,腾讯的股权又被嫌弃了,PE重新回到了15以下。


写点文字,记录此刻。
微信公众号「瞬息之间」,既然遇见,不如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