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aser Image

mindwind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摘要:遥远的宏观如何影响近日的生活?


人的关注点,通常都在离自己生活比较近的地方。以前,其实很少关注宏观经济方面,但最近一年,宏观经济剧烈变化的影响变得越发明显起来——好不好找工作,房贷利息的高低,钱还值不值钱这些都和宏观有关,也直接影响我们的微观生活。

看得见与看不见的“手”

经济学这个著名的比喻,“看不见的手”是市场机制,“看得见的手”就是宏观调控。实际上,经济学也因为这两只“手”分成了两派:一派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即“看不见的手”;另一派是新凯恩斯经济学,即“看得见的手”。

从这两只手说起,我们先简单介绍下它们的背景和起源。“看不见的手”,源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1776年写的一本书《国富论》,他建议政府不要干预经济,让市场价格机制发挥作用,经济就会自然平衡发展。

市场机制大部分时候都能做到自我调节,平衡运行,但有例外。1929年就是例外的一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席卷全球,各国都陷入大萧条之中。这种情况下,英国又出了一位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他也写了一本书《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提出国家应该干预经济,面对大萧条时,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历史从此开始,后来西方世界逐步从衰退中走出来,之后30年实现了经济繁荣的蓬勃发展。

从凯恩斯开始经济学理论从微观走向宏观,宏观经济学诞生了。他的思想理论我们今天称之为“凯恩斯主义”。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看得见的“手”进行宏观调控,主要使用的工具是两种: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一般由国家央行主导,主要就是调节货币供应。如何调节货币供应呢?直接增加货币供应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印钞发行新的货币。印钞有什么好处?短期内会让大家都感觉到更有钱了,刺激了消费需求,拉动了经济。比如20年疫情之初,全球经济冻结了,美国的刺激办法就是印钞,甚至直接发钱给在家封闭的居民,那么自然所有人都会感到更有钱了。另外,印钞也会推动资产价格上升(资产没增加,但货币增加了,资产单位价格就会上升),所以房子涨了,股市涨了,也会让人感到更有钱了。

间接的调节方法是调节货币的价格,也就是利率。比如,加息提高利率,也会降低人们贷款进行生产或消费的意愿,从而间接减少了货币的供应。前两年为了应对疫情对经济的冲击,美国大规模印钞刺激经济,目前副作用显现,带来了通货膨胀,现在不得已只能在面临经济衰退的预期风险下,开始连续大踏步的加息,间接回收货币,应对通胀。

经济不好的时候,央行会降低利率,但有时利率一降再降,居民也不愿意借钱消费,企业也不愿意借钱扩大再生产,导致的结果就是就业收缩,消费下降,工资也不涨了(大概就是目前的现状),逐渐形成一个下降循环。这种情形下,就需要财政政策发力了,由政府来借债,进行各种投资,拉动就业,打破这个下降循环。

但政府投资的钱又从哪来?政府的主要收入来自税收,而税收和经济活动正相关。但一般由政府推动的投资项目,通常规模都很大,很长期,需要很多钱,这时政府就需要借债,一次性投入,用未来的税收来分期偿还。而政府借债也就是所谓的财政赤字了,中央政府借的债代表国家,就是国债。

发行国债不会增加货币供应,只是把分散在民间的资金聚拢起来集中办大事,但“发行国债的用途十分重要,国债一定不能用于经常性支出,而要用于建设性支出上”。政府的经常性支出(如给公务员发工资)不会带来生产力提升和经济效益,如果国债用于这类支出就很危险了。历史上,近的有13年希腊的债务危机,远的是1997俄罗斯的国债危机,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发行国债用于支付国民的工资,而不是生产力建设,最终结果就是还不上,因为这些钱花掉了,没有产出新财富带来经济效益。

国家还不上,短期办法就是印新钱还旧债,但债滚债,钱印多了很快就会爆发恶性通胀,最终全民埋单。所以美国通胀创历史新高,就开始着急了,加息可能放缓经济,带来衰退预期,但通胀已是持续一段时间的现状,而通胀的伤害主要在于改变财富的分配,是一种不公平的改变方式,所以在宏观上解决通胀看起来比解决经济发展的问题更紧急和优先。

当今,每个国家都有自己面临的宏观问题,可以归纳为一系列关键词:失业、通胀/通缩、经济放缓/衰退、赤字、债务、金融风险、股市泡沫/股灾等等。每个关键词背后都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没有哪个国家真正解决好了,而我们每天的微观生活就是被这样的宏观环境包围着。

最近,华为任总说的把寒气传递到每一个人,这道寒气就来自宏观,确确实实降低了我们微观生活的温度。


写点文字,记录此刻。
微信公众号「瞬息之间」,既然遇见,不如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