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dwind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上个周末跑去北京参加了次年会,这周末继续成都的年会,所以这次就写写年会吧。
开会
年会、年会,总得有个会吧,所以开会成了年会的重头戏,这个会就是公司和部门一年下来的总结与来年的战略规划会。
今年连续两场年会中开会的环节都是最长的,北京场开了整整一天,成都这场也开了半天。以前曾写过一篇关于程序员和会议的文章《程序员都讨厌开会?》,其中提及关于参会原则:“若没有在会议上发言的潜在可能,就不需要参加。”,但年会呢,却是唯一个比较特殊的会议,属于该原则的特例。
北京那场会属于整个公司研发的一次总结和展望会,但由于研发人数太多,其实也不可能全员参加了。各个部门抽选了部分人员去参会,也满满当当的坐满了一整个大厅,估摸也有 500 多人。这么大规模的会议光是组织、会场租赁与吃、住安排就花费不菲,另外再加 500 多人一整天的时间这类隐性成本,实际会议的成本算相当高了。
这么高成本的会议有多大的价值呢?这就是我在会间休息时刻突然想到的问题。以前,总是觉得到年底了按惯例就要开个年会,然后就去参加,倒是没太想过此类问题。不过这次的感受是,花这样的代价去开这样一个年会,除了遵循惯例,最后老大总结时也点出了一些实质,大意是:我们研发同学可能知道今年像 Google 这样的头部公司做了什么,却不知道隔壁部门的老王都做了些什么,这不是很扯淡么?
一年下来,大家都藏在各个部门的各个小组下面埋头做事,低头行路。同样的问题可能被解决了多次,延续低水平的重复。也许靠一年一度的年会把各个部门的人都召集起来,大家交叉汇报展示一年各自部门的成果和未来的发展规划,并不能解决这个难题,唯一的效果仅止于跨越部门墙去传递一些可能有效的信息。
最终的感受是,找到或得到正确的信息已是不易,而在一个人群足够大的网络中,即使同在一个公司,需要有效的传递这些信息也已经是一件成本不低的事情了。
节目
年会,除了代表旧年总结会、新年战略会,还有一层联欢会的意思,好歹是过年嘛,按照传统习俗总要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
联欢会一般公司有两种搞法,一种是自己的员工自己排节目来表演,另一种是请外面的表演团体。关于这两种搞法,我觉得都还好,唯一的问题是不要走到极端去,那什么是极端呢?
如果是员工自己排演节目,极端就是提前很久就开始准备,很久是以月为单位,占用大量工作时间。而外请的极端曾经就有个例子:曾有一家互联网公司,年会邀请众多行业内大佬亲临现场,还请了著名主持人,重量级歌手等现场表演。这样的阵容,简直可以开演唱会了。
对第一种极端,普通员工的吐槽心声大概是:每到公司年会排练节目,就觉得又回到了小学时光。对第二种极端,普通员工的内心大概是:花这么多钱请明星不如发成年终奖呢。
所以,对于第一种由员工出节目,最好就是有这种才艺特长和表演欲望的人为佳。若这样的人才储备不够,适当外请一些表演团体,烘托个气氛就好。
这其实就是个面子和里子的选择问题,对吧?
抽奖
这应该算是年会的保留节目了,也是员工们最期待的环节了。
老实说,一提起抽奖环节就是忧伤,工作十来年了,就刚工作的第二年中过一次一等奖。一等奖呢,也就是个电饭煲,你说忧伤不忧伤。最可气的是当时那个公司一年到头都在到处出差,哪有机会用电饭煲。给其他员工阳光普照都是一个旅行拖箱,当时心想还不如普照奖来得有用。
上面的例子说明了抽奖的关键是奖品价值的设置,太低了,提不起兴趣。但设的高是否就好?每到年会时段,就经常在网上看到一些年会大奖的案例,比如:百元大钞围成墙,大奖百万级别的或者各种抽豪车的。
如果奖品价值低,只是让人觉得无趣外。价值太高,远远超出正常工作所得,那就是在激发人性的劣。中奖的人固然高兴,不中奖的大多数恐怕就不仅仅是不高兴了,这就和你听新闻有人买彩票中头奖,与你身边的人中头奖的心理差异是一样一样的,也就是人性中固有的这点贪嗔痴了。
而且奖品价值过高引发的抽奖公平性问题,导致抽奖程序员同学容易被现场 review 代码,这得有造成多大的心理阴影面积啊:-)。那么什么样的奖品价值是合适的呢?对于我来说,现在很多公司爱把 iPhone 最新的顶配机型作为奖品就是合适的。区别可能是有些是当作头奖,有些是当作阳光普照奖。
总之,抽奖还是应以娱乐为主,得失之间不过是清风拂面就好。
…
最后,是该吃饭了。哦,应该是晚宴。但通常这个环节属于大家最不关心的部分,我也就此止笔了吧。
写点文字,画点画儿,记录成长瞬间。 微信公众号「瞬息之间」,既然遇见,不如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