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aser Image

mindwind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最近听了吴瀚清(俗称道哥)分享安全,他是西安交大少年班毕业,专注于安全技术领域,23 岁加入阿里巴巴成为集团最年轻的高级技术专家,目前在阿里任 P10 职级。对于这类少年天才,一般会冠与神童的美誉。

在之前还听过朱赟(俗称软姐)分享机器学习,她毕业于科大少年班和美国莱斯大学,现在美国任职 Airbnb。又是一个少年班的神童。

他们都算是牛人,各自在自己的领域里都走得颇远。然后我就不禁在想,这是因为他们天赋英才?所以你我凡人自然读不了少年班,在前行的路上,要么看其后来居上(相比他们的老人家),要么望其背影渐行渐远(相比他们的年轻人)。

年龄

前面说了你我皆凡人,没有读过少年班自然也不会有少年班的同学,但我确实在读大学时意外了解到一个同学居然比我小四岁。然后我就疑惑了,我上小学时,你才上幼儿园,为什么我们居然成了大学同学。他说小学跳了两级,中学跳了一级,再加上读小学时比学龄儿童稍微超前了半岁,所以我们就成了同学。

恩,对的,我正好比学龄儿童晚了大半岁入学(生于九月之后几个月),所以我们在大学相交时差了四岁。对于神童的感觉,于我是那种在相同的领域比你强很多,走的比你远很多,而且还比你年轻很多。而我的同学虽然比我年轻很多,但并没有让我产生神童的感觉,因为可能觉得当时我们的水平还差相仿佛。但我却是先起步四年,这个意外的了解一直驱动我后面想要再走的更快一些。

而对于那些真正的少年天才的感觉就是,远远望见那个山峰,你跋涉千山万水,历经数年,一身尘埃,终于爬上那个山头,却发现那里早已站着一个少年,回首对你微微一笑,挥挥衣袖,继续前行,留下一个气喘吁吁的你,在那里怅然若失。

兴趣

在程序的领域走了很多年,曾碰到一些人,说自己对编程很有兴趣,开始时候热情满满,做了两年发现牛人太多,自己似乎永远也追不上,感觉程序天赋一般,兴趣锐减。

人的兴趣其实挺多变的,所以会感兴趣的事情会很多。但对于一件事情坚持做,长期做、重复做之后都会变得无趣,这才是符合人性的。人到中年,难免发福,所以很多人都对减肥感兴趣,但坚持减肥这件事其实久了就极其无趣,还要拼命抵制无处不在的诱惑。

所以保持持久的激情是极其艰难的,我们有了兴趣才去做一件事,但长期做之后慢慢变得无趣。亦或不断的去做并改善,在其中获得成长的乐趣,因此变得越来越有兴趣。到底是天赋驱动了兴趣,还是兴趣发现了天赋?很多人都曾陷入这样的纠结中,这可能是一个需要在不断前行过程中完成的自我认知与发现,留在原地只能继续纠结。

好多年前,我在读初中时学校开了个计算机编程的兴趣课程,我立刻对其产生了巨大的兴趣。曾经彻夜不眠的在 Apple II 上编写调试 BASIC 程序,也正因为那个年代很少人能接触到计算机更别提编程了,所以我会觉得自己在编程这件事上很有天赋。一种自我感觉和赋予的天赋让我对程序进一步产生了更大的兴趣,这在当时的互联网史前时代属于环境所限形成的狭隘认知天赋,却驱动了我对编程的强大兴趣,而在遵循兴趣的发展中,也许才能发现真正的天赋。

基因

关于天赋,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段池建强曾在其文章《你是牛儿我是渣》中写过的文字:

每个人的天赋其实就是我在《恋恋风尘》里写到的「百分之一的基因」。在每个人的心里,有百分之一的地方是不长粮食只长花儿的。那块田地,不长玉米,不长土豆,不长白薯和小麦,但只要有花粉落在上面,就会长出鲜花和雨露。但是如果你想找到那块「百分之一」的田地,就需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恩,是的,天赋不只是牛人的基因,而是固有在每个人中的「百分之一的基因」。这块田地从来不是固定的,很难找到,所以才需要很努力的寻找。它会随着你的成长,周围的环境(人、事、物)和认知的变化而改变,太懒的人总是找不到,而当他们看见找到这块田地的那些人,就会觉得他们很牛,以为这是天生带来的,写在基因里了的,而自己的基因中从来也没有。

但在寻找的过程中未必那么顺利,就像圆和方。也许你的周围有大量的圆,他们都被塑造为适合各种滚动的场景,而你却是方的,并不适合滚动。你曾努力的想让自己像圆一样快速的移动,但花了更大的力气,却移动的很慢,也走不出多远。也许你可以把自己改造成圆,也可以为自己找到更适合方的用途和场景,这就是一个塑造和发现天赋的过程。

每个人都有天赋的基因,只是需要很努力的去发现它,而只有少数人通过长久地努力终于发现了它,所以少数人变成了多数人口中的牛人。

走在寻找天赋的路上,有时候,出发的早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持续的时间。走得越久,人也越少。从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出发,终将走上荒无人烟的山道,翻上下一座山峰,希望真能碰到一个回眸一笑的少年。


写点程序世间的文字,画点生活瞬间的画儿。 微信公众号「瞬息之间」,遇见了不妨就关注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