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aser Image

mindwind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何谓「瞬息之间」? 就是当下这个瞬间,仅此一次,不会再有第二次。 没有彩排,也不能重来。 不管成功或是失败,喜悦或是哀伤,每一个瞬间都是仅有一次的珍惜时刻。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要全神贯注在这一瞬间。

另外一个原因,可在下面这篇文章中找到。


今天公众号换新 LOGO 了,所以特地写篇应景的文章。 原本用的是我自己的头像,但感觉和公众号的名字不太贴合,所以重新换了个贴题的 LOGO。 为什么叫 「瞬息之间」 这是一个跟时间有关的话题。

从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大概到第 5 年时我明显感觉走到了一个瓶颈。 那时我是一名程序员,为金融和电信行业的软件系统写着程序。 有时早上 10 点上班,晚上 11 点下班,有时下午 7 点去上班,早上 8 点下班(另一个守夜人的故事)。 就这么在日升月落中学习成长着,直到我碰到了那扇门,那扇门让你彷徨、犹豫和迷茫。 之前一起写程序的同伴,有人选择绕开走上了项目经理的道路,有人走上了技术售前的道路,有人走上了业务咨询的道路。 而我在当时没有找到适合我的路,我还想走原来的路,只能打开门继续前行。

经过了半年,换了一个城市,换了一个行业,换了一家公司,我终于打开第一道门重新走回了原来的路。 而穿越那道门时,我感觉到了一种成长的质变,之前的 5 年都是在成长的量变中,直到穿过那道门质变发生。 这种变化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心的感受与思想的认识,而引发这种变化的正是在时间的沉淀中积累,质变的那一刻正是所谓 [瞬息之间]。 所以新的 LOGO 上有了一道门,开门的把手正是一个时钟。

在程序员这个行业,编程的门槛随着技术工具的进步正在变得越来越低,所以有很多书堂而皇之得打着《21天精通xxx》的名号。 最近也在微博上看到有之前做淘宝模特的女生也可以通过一个月的学习华丽转身为程序媛。 我就疑惑真的这么简单么?我职业写程序写了 10 年了,这还不算学校里的学习时间。 5 年前我开始写博客,写文字。这个社会是有以写文字为生的人,他们的职业叫作家,当然有些人也把一些职业写文字为生的人叫写手。 我是以写代码为生的,写文字只是业余爱好,那么我和职业写手或作家之间到底有多大差距呢?

伟大的天才作家海明威写作从早上 8 点半开始,直到下午两点,平均每天工作量在 500 字左右。 在飞机上碰到一个网络小说写手,一小时写了 5 千字,5 千字一更,每日三更。 他们都是职业的,但却不能通过产量来简单区分。一个程序员经过几年的职业训练,就能成长为一名代码写手,能熟练的写大量代码, 而伟大的程序员写少而精的代码,和伟大的作家很接近。

在我第 5 年遇到那扇门时,其阶段就是一名熟练的代码写手。 我当时写了个程序统计了我自己当时独立完成的所有项目工程模块的代码行数,大概记得是在 50 万行左右,大约每年 10 万行,平均每天 300 多行。 程序代码的产出是不均匀的,有时实现一个模块功能一次写上千行,然后又花上几天来测试它们,所以平均下来 300 多也算很多了。 看一个采访 Linux 内核树维护者日均代码产量仅仅 10 行。正因为如此,我能清晰的感受到职业程序员在不同阶段的差异和业余程序员之间的本质差别。 正如作为一个业余写文字的,我也感受到了如今的阶段比之熟练的写手都还差很远。

虽然写了 5 年博客,其实频繁的时候一个月能写 3、4 篇,少的时候只写 1 篇,写作的训练量和职业写手差距很远。 所以我相信这里面有一个时间积累沉淀的量变和质变关系,刚开始写作时连就一个主题一气呵成的写完都很难。 现在勉强可以了,如果有一天脑洞大开,灵感爆发,一文五千,一天三篇的感觉啊,那一定是在这条路上打开了另一扇时间之门,享受那一刻的瞬息之间。


我们一起编写、一起描绘、一起沉淀,打开时间之门,瞬息之间,一切都变了。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瞬息之间]。